52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52小说 > 轮回之帝国的历史 > 第二百四十七章 战时体制(二)

第二百四十七章 战时体制(二)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第二百四十七章战时体制(二)

东是真的认为大宋应该建立某种、相对于这个时代的战时体制,因为他知道蒙古帝国从草原上崛起,乃至于横扫欧亚大陆的原因。[..]

自古以来,作为部落首领的“汗”,过去草原上是很多的。他们中的最强者,无论是过去匈奴的单于、还是突厥的可汗,均没有真正做到一统草原大漠。只有一人做到了,这就是铁木真。

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国之所以能强横一时,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他打破了草原上传统的部族管理模式、建立了一种可以说是“兵牧合一”的举**事体制。

在他统治下的草原牧民,最重要的管理者不再是过去大大小小的“汗”,而是帝国大汗分封或指派的“千户那颜”。“那颜”之下,还有“百户”、“十户”;而再往上,则为帝国“万户”高级将领及贵戚。

“千户”这个名称,后世的明代仍然采用,足见其留下来的影响。

“那颜”除了所辖牧民,还有帝国大汗指定的草地、牧场。他们通常管管一般事务,战时则领兵出征。这就是蒙古帝国独特的“那颜”管理制度。

与此相应的是,草原牧民中的成年男子,平日放牧,一旦大汗有令,则立即随“千户那颜”出征为兵。

如此体制下的社会,说它基本上就是一个军事社会,这是不过分的。

由此,蒙古帝国拥有了相对当时世界各地、一种更高效、更快速的战争动员能力。

后人评价成吉思汗是军事天才,客观地讲,并没有夸张。

东说道:“老师,文相,我大宋的对手,是历代以来前所未有之大敌,要想彻底击败它,并不容易。”

陆秀夫和文天祥微微一怔。这可是这个似乎对任何事都满不在乎的帝国陛下、第一次对对手表示了极大的慎重。

“历代以来,无论是狄戎,还是匈奴,甚至是突厥,它们都没能在统一草原大漠,而北朝则完全不同。从杜浒将军提供的军情可以看出,过去的塞外之地,他们现在已全然掌控。”

东一边想着史书上的记述,一边与陆秀夫、文天祥接着说道:“老师、文相,《汉书》中曾有载:匈奴‘士力能弯弓,尽为甲骑。’这就是他们口不过百万,但可聚十万以上之军的原因。”

《汉书匈奴传》第一段当中的这句话,它一告诉我们,自古以来草原部族的一个特点,就是只要能拉开弓的,全部为兵;二揭示了蒙古帝国举**事体制的根源和由来。

游牧民族过去的此种特性,主要是由于人丁的稀少,它迫使各部落在争斗中必须要投入它所有能上阵的人力。这实际上也反映了人类族群的某些早期特征。

草原上过去也是争斗不断,铁木真他自己就是在这种争斗的环境中长大。

如果从战争的角度来解释,就是所有草原帝国在战争中采用的,其实都是一种举国动员体制。这无论是他们在草原上争霸时,还是在向外扩张中,均如此。

“在这点上,我大宋实在是不如远甚。”帝国陛下叹曰。

东其实就认为,如果抛开其它因素,这种因习俗而形成的体制差异,是人口、经济、生产能力、技术均远超周边的煌煌大宋,甚至是每一个中原王朝,在与游牧民族的博弈当中,多半处于被动状态的原因之一。

宋瑞听了陛下的话,还在沉思。陆秀夫则瞪直了眼,骇然地看着他的“好学生”。

东赶紧摆了摆手:“老师您不要误解,朕不是要天下人都去打仗。”

俺的好老师哎,您的学生还没疯狂到要让天下之人全当兵。只要这个帝国处于大一统的状态,就凭它相对世界其它地方庞大的人口基数,就根本不可能出现让所有人全上阵的情况。

“朕之所言,只是要佐证一点,当别人在倾国而战时,我大宋远没有将自己的全部力量都投入到双方的对决当中去。”

陆秀夫喃喃地语道:“陛下此言,臣以为值得商榷。过去朝廷在养兵上的花费,始终巨大。”

东翻了他一眼:“老师,光将钱花出去了,这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朝廷要将所有的心思、精力全用到战事上。”

见陆夫子还没有转过弯来,东接着说道:“远的讲,靖康之难中,金人围城前后有两次。如果朝廷当时在金人第一次退走之后,能积极准备,靖康大难还会不会发生?而不久之前的北兵南下,朝廷如果又能早有准备,我等还会沦落到海上吗?”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