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帮门徒离去是注定的事情。
智瑶观察了一阵子,没有发现其余谁想去参加孔子的葬礼,一下子心情就变得挺复杂。
“按爵位来说,孔丘是大夫,以他们‘儒’的追求,守礼的话没有资格冰镇那么长时间……”智瑶真不是想埋汰,纯粹是觉得说一套做一套不好。
真要埋汰的话,其实孔子的葬礼属于超规格,好多事情上面跟他们遵从的规则都有逾越,鲁国的君臣较真足够宰杀掉一大批门徒的。
门徒之所以没有被宰杀,说白了就是源于他们的身份,不是因为门徒的身份,说白了不是贵族也是“士”的阶层,并且人数有点多了,还牵扯到许多国家。
因为孔子是大夫爵,还是落魄了大夫,鲁国自然没有可能发出讣告,更不会以国家形式邀请谁去参加丧礼,乃至于国家层面只会无动于衷。
列国君臣知道孔子的死讯,大概就是:哦,那个经常会带着几百上千人游荡的孔二死了啊?以后无法听到他们到了哪里跟人爆发械斗的事情了。
不开玩笑,孔子跟门徒游历的故事挺多,光是被围堵在哪的故事就有好几次。
最出名的就是被陈人和蔡人围困那一次,原因是孔子听说楚国邀请自己去当官,兴冲冲又兴高采烈要去楚国。而当时陈国和蔡国正在遭遇楚国欺凌,陈人和蔡人得知孔子一行人要做什么,气愤地将他们给围困了。
为什么智瑶要关注除了门徒之外有没有人会想去参加孔子的葬礼?原因是智氏好多人的启蒙老师是门徒,不知道门徒会不会灌输一些思想给谁。
当初智瑶就跟门徒约好,启蒙之外不教导其余的知识。
现在看来,门徒显然是恪守信用,没有教导识字之外的举动,要不然以他们的洗脑……,呃?是追求尊师重道的能力,智氏这边的识字者起码要跑掉十分之四五?
看看,智氏世子的十分之四五跟门徒都能扯得上关系,剩下的那些扯起来也能跟门徒有点关系,侧面证明智瑶舔……,不,是聘请门徒发挥了什么作用。
而智氏目前识字的人起码两万以上,不光是诸夏大地,可能加上小破球的其它地方,识字的人加起来估计跟智氏也就差不多?
两万名识字的人不会是智氏的极限,智瑶一直在重视教育,必将会随着时间越往后推移,识字的人数量必然一再增加。
某种程度上来讲,里面的功劳有门徒的一份,就是跟孔子没什么关系。
那么讲的原因是,门徒本身就识字才去孔子那边听讲,并不是孔子从零开始教导门徒识字。而智氏这边就是跟门徒识字,没有学习他们的其它知识。
当前,智瑶也就安排教导识字,一开始的教材就一部《诗经》,后面加上了算数,更后面又采取分科,其中包括了水利以及工匠技术。
“等待齐国的事情彻底解决,非必要情况为前提不用司马穰苴和孙武领兵,或许能再加上兵科?”智瑶就是这么盘算的。
开设兵科合适吗?也许不是那么合适。
毕竟,怎么带兵可以教,怎么训练军队却是不能随意教。
这么说吧!带兵打仗这种事情靠天赋,练兵则是属于一旦传播开去,统治者屁股的随时都有被捅的可能性。
在那种原因之下,统治者发现一本教练兵就会禁一本,发现类似的人才只有乱世降临才会重用,和平时期的最佳做法就是冷藏起来。
智瑶肯定不是伟大到毫无顾忌,开设兵科只会培养基层军官和中层执行者,再往上其实也不是光教就会,看的就是每一个人的天赋。
“僚,往鲁一行。”智瑶在门徒走了一天后,有了这个吩咐。
夫僚稍微一愣就明白智瑶的意思,行礼无声退下。
再怎么说,智瑶不会给孔子安排官职,同时不会超规格地去参加葬礼,派个人到场总是需要的。
智瑶承认派夫僚前去还是有些超规格,原因在于夫僚是智瑶的近臣。
只要夫僚出现在孔子的葬礼,一同参加葬礼的人知道夫僚是谁,不可能没有相关的联想,比如孔子还是得到了晋国下军将的重视,才会有夫僚的在场。
智瑶需要承认,他本心上还是希望门徒回来继续给智氏效力的。
不谈其它,也不用门徒继续教导识字,讲实话在智氏开始使用简体字后,门徒想教也是业务不熟。
智瑶舍不得的是几百上千个识字的人,他们哪怕无法做什么大事,成为智氏这台大机器的一个螺丝也能发挥出自己的作用。
“孔子死了啊?老子也有意西出,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启程。以文化界的认知,旧的时代已经过去,新的时代将要来临了。”
在这个历史版本,孔子活到七十四岁,算是高寿。
目前的老子已经九十四岁,看上去还显得身体倍棒。
讲实话,智瑶觉得自己有必要向老子学习养生,怕的是有些人不养生还好,一学养生给寿命弄得更短。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可惜了,太阳还是每天照常升起。”
------题外话------
有月票的话,给作者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