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52小说 > 百科大全书 > 第九十八章上六:城复于隍;勿用师

第九十八章上六:城复于隍;勿用师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泰卦第六爻,爻辞:上六:城复于隍;勿用师,自邑告命,贞吝。

上六之意:城墙倒坍,护城河干涸,这就是一个讯号,不应该出师战争,国民请命不要打仗了,事已至此出师也不会有好结果。能得到民众的拥护才具有征战的权力。自己国家所发布的渝告,要认识到将会带来的遗恨。”

解)上坤上爻。上六与初九是震巽一索而得山风蛊卦,蛊卦上艮下巽。坤为城,艮为隍,巽为命令。上六与初九是乾坤初交,爻辞相对。初九攻克城池犹如“拔茅”,故征吉;上六城毁复建上九成隍,故勿用师。天在下地在上天地交泰之初,初九阳刚如一鼓作气,上六柔顺勿用其师,天时所致,阴去阳来,阳大阴小故卦辞曰“小往大来”。上六又处在泰卦上位之极,故称自邑告命。句意:上六的城池已倾覆上九(原初九)复建隍城,上六的军队没有用了。上六自己宣布了改朝换代的命令。利为变则应之以贞,吝则凶。小往大来以至于否,不吉利。《序卦传》说:“履而泰,然后安,故受之以泰。泰者,通也。”泰卦

紧接着履卦发展而来。履卦的卦象上天下泽,乾阳在上,兑阴在下,象征辨别上下之分的等级秩序,所以说“履者礼也”,履卦的总体形势就是遵守这种等级秩序的规定,循礼而行。泰卦的卦象与履卦恰恰相反,乾阳在下,坤阴在上,看来是颠倒了上下之分的等级秩序,违背了循礼而行的原则,但也正是由于这种表面形式上的颠倒违背,才使得总体形势通畅平安,形成“天地交而万物通”、“上下交而其志同”的和谐。所谓“履而泰。然后安”,“而”是连词,一方面表示由履而泰是一种前后相因自然而然的生成系列,同时也表示此二者虽然看起来相反而实际上却是互相依赖,互相促成。

这句爻辞是三句话:第一句是“城复于隍”,意思很清楚,就是城墙倾覆于护城壕中。这句话是一句比喻,是针对上一爻的“帝乙归妹”而言的,是说商族初次归顺周族后,又企图造反。这种造反的企图遭到了彻底的失败,有如倾覆的城墙一样。为什么会失败呢?后面接着回答了这个问题。第二句话说:“勿用师”,只有得到民众的拥护才具有征战的权力。我们在前面曾经说过,古代的王权实际上就是征战的权力,有了这种权力,小国才恭敬他。那么这个权力是如何得来的呢?在作者看来,这个权力并不是自己要来的,而是“勿用”的结果,是能够得到民众拥护的结果。或者说“勿用师”一句的含义。与我们常说的得人心者得天下的含义完全一样。这句话是作者解释“城复于隍”所象征的商族失败的根本原因。第三句是“自邑告命,贞吝。”意思是说如果不是一个受到天下拥戴的王者,而是并不具备征战的权力的人。却又偏偏要从自己所在的小国中发布告示天下的王命,行使王者的权力。那么他就要认识到这种行为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什么后果呢?就是“城复于隍”,就是作者在师卦中说过的“长子帅师,弟子舆尸”中的“弟子舆尸”。以此,上六爻爻辞可译为:

“正如城墙倾覆于护城濠里一样。商族的叛乱得于平复。要认识到只有得到民众的拥护,才具有王者所享有的征战的权力。如果仅仅是自己的国家一厢情愿地向天下发布王者的命令,将带来悔恨。”

上六爻象为“”。泰卦卦象。这个卦象由否卦卦象“”经过六爻的变化而来。我们如果将否卦卦象“”和泰卦卦象“”放在一样比较,就会发现否卦的上三阳爻变成了泰卦的三个阴爻,而否卦的下三阴爻又正好变成了泰卦的三个阳爻。如果我们将否卦的上三阳爻看成城墙,下三阴爻看成墙城下的护城濠,那么,泰卦就正好是城墙倾覆于护城濠中之象,故有“城复于隍”之辞。或者说这句爻辞正是我们所理解的卦象观的最好证据。

摘自徐丛<周易正读>

泰卦第六爻人生启示

泰久而否,与否极泰来一样,是天理之必然也。在古代,每个城市修有高高的城墙,城墙下面有沟,这种城下沟,无水时称“隍”,有水时称“池”。人们为了保险,挖掘隍土来修建城墙,这就像治理之道,最后终于实现了安泰。可是到了“泰”之终,又回到了“否”上,就像城墙倒塌,城墙上的土又堆积回到了隍处。这就是“城复于隍”的道理。

《象》曰:城复于隍,其命乱也。

这里指出:“城墙倒塌在久已干涸的护城壕沟里”,说明形势已经向错乱不利的方面转化,其前景是不大美妙的。

象辞意思是:城墙倒塌在城壕里,说明泰卦发展到上六爻已由治转为乱了。九三爻有“无平不陂,无往不复”的爻辞,说明了阴阳循环、盛衰往复的事物变化规律。

这里又有一个“复”字,与九三的“复”意思相同。“城复于隍”便是说,城墙倒塌了,填满了城壕沟。古人建城墙时是就地取土,城墙建好了,城墙外面便形成了一道很深的壕沟,壕沟里注入水,便成了护城河,这是一举两得,一次劳动,给城市建造出两重防御系统。城墙出自于壕沟,现在又回到了原位,喻示着事物鼎盛之极后,又回到了衰落状态中。同时也喻示着毁坏来自于内部,即城中之人推倒了城墙。“勿用师”则是告诫人们在这种情况下,不宜采取武力行动。因为事物的盛衰是人无法控制的,但只要适时而行,就可免除灾难。在走向衰落时动用武力,大搞征伐,只能加速自己的灭亡。那该怎么办呢?只能“自邑告命”,就是说在城里宣布自己的命令,什么命令?自然是维护和平统一的命令了。也就是说要加强内部的团结,维持和平的状态。让衰落来得缓慢些。但最终还是“贞吝”,即最终守正道也会有忧吝的事发生,因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故事与三国时期的马谡失街亭一样;诸葛亮平定南中之后,又经过两年准备,公元227年冬天,就带领大军驻守汉中。因为汉中接近魏、蜀的边界,在那里可以随时找机会进攻魏国。

离开成都的时候,他给后主刘禅上了一道奏章,要后主不要满足现状,妄自菲薄;要亲近贤臣。疏远小人;并且表示他决心担负起兴复汉朝的责任。这道奏章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出师表》。

过了年,诸葛亮采用声东击西的办法,传出消息,要攻打郿城(今陕西眉县),并且派大将赵云带领一支人马,进驻箕谷(今陕西褒城北),装出要攻打郿城的样子。魏军得到情报,果然把主要兵力去守郿城。诸葛亮趁魏军不防备,亲自率领大军。突然从西路扑向祁山(今甘肃礼县东)。

蜀军经过诸葛亮几年严格训练,阵容整齐,号令严明,士气十分旺盛。自从刘备死后。蜀汉多年没有动静,魏国毫无防备,这次蜀军突然袭击祁山,守在祁山的魏军抵挡不了。纷纷败退。蜀军乘胜进军,祁山北面天水、南安、安定三个郡的守将都背叛魏国,派人向诸葛亮求降。

那时候。魏文帝曹丕已经病死。魏国朝廷文武官员听到蜀汉大举进攻,都惊慌失措。刚刚即位的魏明帝曹叡(音rui)比较镇静,立刻派张郃带领五万人马赶到祁山去抵抗,还亲自到长安去督战。

诸葛亮到了祁山,决定派出一支人马去占领街亭(今甘肃庄浪东南),作为据点。让谁来带领这支人马呢。当时他身边还有几个身经百战的老将。可是他都没有用,单单看中参军马谡。

马谡这个人确是读了不少兵书,平时很喜欢谈论军事。诸葛亮找他商量起打仗的事来,他就谈个没完,也出过一些好主意。因此诸葛亮很信任他。但是刘备在世的时候,却看出马谡不大踏实。他在生前特地叮嘱诸葛亮,说:“马谡这个人言过其实,不能派他干大事,还得好好考察一下。”但是诸葛亮没有把这番话放在心上。这一回,他派马谡当先锋,王平做副将。

马谡和王平带领人马到了衔亭,张郃的魏军也正从东面开过来。马谡看了地形,对王平说:“这一带地形险要,街亭旁边有座山,正好在山上扎营,布置埋伏。”

王平提醒他说:“丞相临走的时候嘱咐过,要坚守城池,稳扎营垒。在山上扎营太冒险。”

马谡没有打仗的经验,自以为熟读兵书,根本不听王平的劝告,坚持要在山上扎营。王平一再劝马谡没有用,只好央求马谡拨给他一千人马,让他在山下临近的地方驻扎。

张郃率领魏军赶到街亭,看到马谡放弃现成的城池不守,却把人马驻扎在山上,暗暗高兴,马上吩咐手下将士,在山下筑好营垒,把马谡扎营的那座山围困起来。

马谡几次命令兵士冲下山去,但是由于张郃坚守住营垒,蜀军没法攻破,反而被魏军乱箭射死了不少人。

魏军切断了山上的水源。蜀军在山上断了水,连饭都做不成,时间一长,自己先乱了起来。张郃看准时机,发起总攻。蜀军兵士纷纷逃散,马谡要禁也禁不了,最后,只好自己杀出重围,往西逃跑。

王平带领一千人马,稳守营盘。他得知马谡失败,就叫兵士拼命打鼓,装出进攻的样子。张郃怀疑蜀军有埋伏,不敢逼近他们。王平整理好队伍,不慌不忙地向后撤退,不但一千人马一个也没损失,还收容了不少马谡手下的散兵。

街亭失守。蜀军失去了重要的据点,又丧失了不少人马。诸葛亮为了避免遭受更大损失,决定把人马全部撤退到汉中。

诸葛亮回到汉中,经过详细查问,知道街亭失守完全是由于马谡违反了他的作战部署。马谡也承认了他的过错。诸葛亮按照军法,把马谡下了监狱,定了死罪。

马谡自己知道免不了一死,在监狱里给诸葛亮写了封信,说:“丞相平日待我像待自己的儿子一样。我也把丞相当作自己父亲。这次我犯了死罪,希望我死以后,丞相能够像舜杀了鲧还用禹一样,对待我的儿子,我死了也没牵挂了。”

诸葛亮杀了马谡,想起他和马谡平时的情谊,心里十分难过,流下了眼泪。以后,他真的把马谡的儿子照顾得很好。

诸葛亮认为王平在街亭曾经劝阻过马谡,在退兵的时候。又用计保全了人马,立了功,应该受奖励,就把王平提拔为参军,让他统率五部兵马。

诸葛亮对将士们说:“这次出兵失败,固然是因为马谡违反军令。可是我用人不当,也应该负责。”他就上了一份奏章给刘禅,请求把他的官职降低三级。

刘禅接到奏章,不知该怎么办才好。有个大臣说:“既然丞相有这个意见。就依着他吧。”刘禅就下诏把诸葛亮降级为右将军,仍旧办丞相的事。

由于诸葛亮赏罚分明,以身作则,蜀军将士都很感动。大家把这次失败当作教训。士气更加旺盛。这年冬天,诸葛亮又带兵杀出散关(今陕西宝鸡西南),包围了陈仓(今宝鸡东),杀了一个魏将;第二年春天。又出兵收复武都(今甘肃成县)、阴平(今甘肃文易西北)两个郡。后主刘禅认为诸葛亮立了功,下了一道诏书,恢复诸葛亮的丞相职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