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52小说 > 百科大全书 > 第四十一章有言不惧

第四十一章有言不惧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他当仁不让地做上了摄政王,代成王处理一切国政,百官都由他统率。

周公旦本是位仁德的圣贤,又精通坟典文史。武王病重时,他曾祷自于神,愿以自己代替武王,可见宅心这仁厚。

然而,看到周公做上摄政王,首先是周公的弟弟们开始怀疑周公了,各种流言四布:

“周公旦居心不良!”

“周公旦想代替成王做皇帝!”

一时间,怀疑、诽谤周公的言论,如一支支毒箭从四面八方射向周公。

面对这些流言,周公泰然处之,仍一如既往地行使摄政王的大权,把朝政处理得井井有条。

周灭殷后,曾分为邶、鄘、卫,是为三监,由殷王之后武庚统领。武庚听说周人的矛盾后,开始蠢蠢欲动了。

周公的弟弟管叔、蔡叔,是两个心术不正的小人。在周公做摄政王时,是他们最先制造各种流言,此时,竟与自己的敌人武庚勾结在一起。

于是,一场大风暴雨来临了。武庚率领三监余民与管叔、蔡叔一道,公开发动了叛变周王朝的战争。

面对这场叛乱,周公毫不手软,立即调集大军,亲自统帅,前往征讨。

经过艰苦的征战,叛变被镇压了,武庚、管叔被杀掉,蔡叔被流放。周王朝度过了危机。再也没有人敢散布周公的流言了,王室的大权牢牢地控制在周公手中。

不久,周公又制礼作乐,定立制度,为周王朝的长治久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周公执政七年,周成王也长大成人了。七年中,周成王在周公教诲下,已是一位贤明的国君了。看到周成王长大成才,周公毫无留恋地将大权交回成王,又安心地当起巨子来。

武王灭商后,分商王畿为三部分,设三监治理。三监的具体人物及辖地,说法不一。一说为纣王子武庚和武王弟管叔、蔡叔。一说为周公弟管叔、蔡叔、霍叔。前说出现较早,较可信。三监地域,一般认为,商都以北地区为邶;商都以南地区为鄘;商都以东地区为卫。武王病逝后,周公摄政,三监作乱,周王朝面临严峻的形势,周公东征,诛武庚,杀管叔而放蔡叔,平定了三监之乱。

三监之乱后,使周初统治都更深刻地认识到封建亲戚、蕃屏周室的重要性。在武王分封的基础上,周分、成王再次大规模分封诸侯。相传周公分封七十一国,其中有五十三人是姬姓子弟,他们都是文王、武王和周公的后人,如文王之弟封于东虢、西虢,文王之子封于邗、晋、应、韩;周公之子封于凡、蒋、邢、茅、砟、祭。原来属于武庚的封和殷遗民被一分为二,一部分纣兄微子启,他在灭商后投降周,也未卷入叛乱,因此封于商丘,国号宋。另一部分封给成王的叔父康叔,在殷商故墟。国号卫。此外,还有一些异姓贵族为周公、成王所封。两次分封,不仅使周人巩固了在原属殷商的广大地区的统治,而且扩大了周人的势力和影响,使周成为国力和疆域远远超过商朝的强大国家。

周王朝在灭商以后,将其兵力分为三部分:殷八师、成周八师和西六师,以保卫全国。殷八师驻在殷之故地朝歌,主要是对付殷人和东夷。

为了控制东方,威服南土,周公决定“作大邑成周于土中。”周公定鼎于郏鄏,在今河南境内建造雒邑。这里地处天下之中,是伊、洛、瀍、涧四水流经之地,土地宽平,千里沃野,是天然的粮仓。在它的东边,又有伊阙之险隘,是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要地。这样,西起周原,东至雒邑,即渭、泾、河、洛一带皆为周的王畿之地。西边以镐京为中心,是周人发祥之地,称为“宗周”;东边以雒邑为中心,是东方重镇,也是保护宗周的门户。雒邑又分为二部分,瀍水东岸称为成周。周王朝把殷“顽民”迁到这里,严密监视。瀍水西岸修建王城,是朝会诸侯的东都。驻在雒邑的成周八师,东可以控制东方各诸候国家,西可以拱卫宗周,南可威服淮夷,北可扼幽燕。雒邑成为周王朝的东都、东方的重镇,对巩固周王朝的统治起了重要作用.

当已能察觉到危机的临近,而又情况不明,不宜轻易采取行动时,凝神观察,静待局势明朗化,无疑是最稳妥的方法。此时因为行动消极,我们或许已遭受了些许磨难,甚至于一些支持自己的人也会由于不理解而有所埋怨和非难。面对这些时,我们必须咬紧牙关,以柔软而不失坚韧的心态承受一切挫折,要从内心深处告诉自己,这么做是为了免于陷入更大的困境,最终必将获得有利的结果。</dd>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