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平皱眉道:“这却是为何?”
其实卫平也清楚,无论是他之前所献的妙计,还是他此翻生擒孙歆,展现出来的只是他的机智勇敢。但是,机智勇敢并不代表就有一定的领兵能力。前驱就是先锋,其成败直接关系着一支军队的士气。王濬、杜预都是行事谨慎的老将,卫平这么年轻,又怎么会轻易让他冲在前面?
但是,正因为卫平太年轻,他想要取得一个不错的官职,就更需要表现自己,立下一场不朽的功绩。在当前这个年代,还有什么功绩比第一个攻入建邺、活捉孙皓更大?
王濬自己就是个老“功迷”,当然能够理解卫平这个小“功迷”,不由哈哈笑道:“老夫时常要与你商议大军行止,军中大事皆要经你之手,岂可远离老夫身边?你这小家伙,就安心带着你的人马,靠着老夫的中军吧!”
当然,王濬的话透露出一个非常明显的意思。如果他们这一路人马能够率先攻入建邺,什么人的功劳最大?自然是统兵主将王濬了,而不可能是第一个跑去建邺城门口站岗的士兵吧。卫平跟在王濬身边,成了王濬“最重要”的谋士,功劳自然也小不了。最关键的是,跟在王濬身边才最安全。可以毫无危险地捞一场大功,恐怕没有几个人会拒绝吧?
卫平其实很想拒绝,但他实在找不出合适的理由。而且,就算他拒绝了,王濬也不可能听他的,他也只能接受这个现实。
…
就在杜预、王濬所部进驻江陵的同时,其他各部人马也是高奏凯歌。先是安东将军、扬州都督王浑在江北大破吴军,斩杀东吴宰相张悌和丹阳太守沈莹。紧接着,琅琊王司马睿也一路向南推进,眼看着就要接近江边了。
各路大军的捷报如雪片般飞往洛阳,司马炎龙颜大悦,命令王濬率军沿江东下,会合胡奋、王戎的兵马,共平夏口,直取建邺。命杜预南下桂阳、零陵诸郡,又命贾充移镇项城。已然摆出一副毕其功与一役的架势。
十多天前,贾充抵达襄阳的时候才从杨济那里知道自己的女婿已经跟着杜预南下了。对于卫平的心思,老奸巨滑的贾充当然一清二楚。他虽然不在乎卫平立不立功,但卫平能够到前线历练历练也不错。毕竟跟在杜预身边,总不会有什么危险。
直到这一次接了司马炎跟随诏令一起转过来的战报,贾充才知道卫平居然做出了那样大胆的举动。尽管卫平已经立下奇功,贾充还是吓了一跳,不禁摇了摇头,道:“这小子,也太会胡闹!”想了想,又吩咐手下道:“来人,派快马前往江陵,召卫平去项城与本都督会合!”
他却哪里知道,卫平早在三天前就已经登上楼船,顺江东下,直扑建邺去了。
…
王濬本有三万水军,杜预南下前又分兵一万给他。大军顺流而下,只一日,便拿下巴丘,又一日,助胡奋攻克夏口。随即,胡奋又分兵七千人交由王濬统领。再过一日,大军与王戎两面夹攻,夺取武昌,又获王戎分兵六千。
至此,王濬的大军已达五万三千余人。大江上,战船首尾相连,旌旗遮天蔽日,声势浩大。
卫平坐在楼船上,一时无语。这仗也打得太轻松了,几乎可以用兵不血刃、所向披靡来形容。他又因为处于中军的缘故,连水军厮杀的情景都看不到。如果不是偶尔传来的战鼓声、号角声,他甚至误以为自己是在游览沿江的风景。
独孤兰却有些好奇和兴奋。常年生活在草原上,她还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宽的江面,忍不住扯起嗓子,高声呼喊起来。
卫平不由笑道:“怎么,现在倒不怕了?”
想起几天前乘着小船偷渡长江的时候,自己曾经吓得面无人色,连上岸都要卫平搀扶,独孤兰便觉脸上一热,小声说道:“这船倒是平稳。公子,以后咱们再不用坐那种小船了吧。”
确实,他们现在乘坐的是高大的楼船,就连战马都可以在船上驰骋,其平稳可想而知。如果让独孤兰选,她当然宁愿选择这种楼船。不过,楼船也不是轻易可以造出来的,那是用银子堆出来的。东吴的造船技术其实强于晋人,他们甚至可以造出远赴夷洲的大海船。只是这些年,东吴的经济每况愈下,过去的战船日渐糜坏,又没有实力再造新船,这才失去了他们引以为豪的水战优势。这也是综合国力不如人的一种体现。
卫平当然还看不到这么深层次的东西,他只是就着独孤兰的话说道:“船大抗风浪,船小好调头,只能说各有千秋吧。总之,有了这些船,长江天险,朝廷已与吴人共有之了!”说到这里,他忽然豪情大发,高声吟唱道:“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