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52小说 > 军阀治世 > 第三十三章:纺织变动

第三十三章:纺织变动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这个无需担忧,我们可以在胶水(河流)建个纱厂基地,先从松江府将棉花运至胶州湾,然后就在胶水纺成纱线,一部分自己织,一部分运回松江府,把这些纱线卖给松江府去。”赵全说道,“我们速度最快的还是纺纱,若是这样一分工,一般不会有棉花积压,资金也能很快回笼。”

“织布方面,可以集中在沂水,然后从沂水进黄河,从黄河运至河南、湖广一带,还可以直接南下卖到江南。”

赵岩思考了一会,感觉这个方案比较可行。

松江府这一地区主要从事织布行业,正需要大量的纱线供应,而纺纱则集中在浙江嘉善地区。

此时正有“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

明代的纺织业是进行程序分工的,棉农负责种棉、剥籽,然后中间商卖到纺纱地区出售,纺纱地区的民众购买棉花纺纱,然后再卖给中间商,中间商再把这些纱线贩运到松江府这些主要发展织布业的地区,从事织布行业的家庭手工作坊将纱线买回去,然后织成布匹,接着再卖给贩运商人,贩运商人再把这些棉布运到各地卖给布店老板。

而赵岩则是把这些分工都包揽下来,将这些工序一网打尽。他在大力发展纺织业的同时,必然会对家庭手工作坊的生产方式造成剧烈的冲击,其后果可想而知,大量从事纺织行业的人口失业。

不过时代的进步,生产力的进步必然造成剧痛,但剧痛之后却有丰厚的效益。例如明末粮食不足,主要是因为商品经济的泛滥,导致许多人口都主要种植经济作物,例如棉花、甘蔗、桑树、烟草这些收益高的农作物,粮食生产只是辅助。

粮食种植利润赶不上那些经济作物的利润,必然导致粮食减少,粮食产量减少之后,粮价自然上升,然后就会维持在平衡点,即种粮食有些收益,但收益还是比不上那些经济作物。

但这种平衡点非常脆弱,特别是在明末这样灾害频繁、水利失修的环境,若是这样还好,起码还可以恢复,但战乱不断的人为因素,却走进了一个恶姓循环之中,而朝廷财政危机,只能在边上打酱油,没有任何手段去改变这一危机。

那些从事商品经济生产的人口被抢了饭碗,自然会转投其他行业,至于活不活得下去,这个不在赵岩的考虑之中,但他可以给他们提供农业生产的机会,登莱这了多荒地,完全可以组织人手进行屯垦,最重要的还是得有远赴他乡的勇气。

“那就这样处理吧!”赵岩点头同意了这个方案,原本在松江府开设纺织基地,主要是为了交通上的便利。

不过这个便利现在看来也是弊大于利,迁回山东也好,毕竟山东是他自己的地盘,控制起来更加得心应手。

松江府所需的棉花多从河南、山东鲁西两地收购,赵岩把山东地区的棉花都买光了,松江府必然会出现巨大的供应空缺,卖到松江府也正好满足市场需求。

如今资本还不多的时候,可以进行一下分工。再则赵岩手下的纺织业,主要的利润还是从纱线上提供,因为纱线所提高的效率最多,织布方面虽然有利润,但显然更少。

赵岩研制出来的织布机,如果和西方的织布方式对比,提高的效率其实有16倍,但在大明却只有4倍。

“把纱线卖到松江府的话,我们的资金回笼速度起码能高出高出十几倍,同时我们边回笼资金,还可以边购买市面上剥掉棉籽的棉花进行纺纱,这样一来,今年的收益起码能高出……老奴一会找会计算算。”赵全说着顿了顿,显然一时拿不出预测数据。

“嗯!这样一改,我们明年的曰子就好过了。”赵岩说道,今年纺织业的资金还需要积累,到明年估计就能调用了,到时候军费上就不必那么费神。

随着新的纺织业分布方案的确定,赵岩又要开始圈地了,首先要圈下的自然是胶州湾,如今身为总兵的登莱总兵赵岩,乃是登莱地区的军事长官,圈地上也容易许多,不过头上还压着个山东巡抚,而且莱州知府孙耀光貌似和他不太对路。

————解释一下明朝的银两数量问题。

使用白银作为货币,是明清两代。

白银的广泛使用,也是明代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例证。明初还禁用白银,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迫使明政斧不得不在正统时“弛用银之禁”。继金花银之后,成化时,官吏的俸薪也部分折银了。明中叶后,“朝野率皆用银”,市场上大小买卖都以银计算。由于对外贸易的发展,白银输入剧增。据估计,嘉、隆两朝,仅广东市舶司每年收取的关税和外商租地税,就达二百万银元。万历以来,出自西班牙的墨西哥鹰洋银币,已在闽、广通行。

在货币流通上,并不存在太大的制约,甚至在江南娄县,棉农可按原租米一石折交银一两,直接用白银缴纳地租。

至于有人认为白银是清朝前期时才开始大量流入的,而明朝没什么白银流入,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误区。

清朝前期生产遭到破坏,而且海禁那么严,哪里有多少银两流入。但市面上的确多出了银子,这是因为满清把抢劫上去的银子花出去了,市面上的银子自然也就多了。

至于满清抢走多少银子,这自然不必说了,满清在南方的屠杀可是最多的。

(未完待续)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