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52小说 > 从白蛇传开始 > 第540章、天生将才

第540章、天生将才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哼!不过是一时幸运罢了。”

朝中讨论,朝外也没有闲着。宁采臣做的事影响之大,既让广大百姓为之振奋,却也让不少人为之恼火。

“为之兄,你的买卖也完了吗?”

“谁说不是,他这一搅和,胡人又怎么会再买咱的东西。”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自从商路通畅,便有大量的人与胡地通商。

这也是文人攻讦商人只为利益,没有品德的原因。

“广元兄?这不是广元兄吗?你这是怎么了?”

两个行商正谈论着,却看到一个披头散发的中年汉子疯疯癫癫而来。“完了,全完了……充公了,没钱了!”

“他这是怎么了?”两个行商谈论起这事来了。

“这事他也够惨的。这一次本是为某位大人出售一批军械给辽人,但是我们那位宁大人抄了辽人的郡城。这辽人一生气,便把他这一批军械扣了,一分银子都没给他。可是那军械不是他的,大人的银子是要的,因此……”

听了之后,摇头叹息:“是够惨的。但是他怎么能往胡地出售军械?”

“这是大人物的布局,听说是卖兵器与胡人,胡人就不会自己造兵器了。”

“这是什么说法?”

“唉!这是大人物的想法,你我是不懂的。以奇技淫巧安抚胡人,我大宋有圣人之言也就够了。”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七九唐山大地震,全国送来的物资,唐山人不要吃不要喝。只要毛章与毛语。

受宣传影响,大宋也自是以为只有书才是根本,工匠生产的都是奇技淫巧,交于他人,也只是皮毛之失。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事前朝就有惯例。日国能得到唐刀制法,不就是大唐的“工匠作坊咸与观之”。

虽然后世人拼命解说日人是趁中原战乱得的手艺,但是历史就是历史。真正使得日人唐刀技术不全,反倒是后世诟病的门户之见。是工匠们为保有自己的技术,日留学生才没学全。

真要是战乱去的工匠。又怎么会不全?

不管这大人物的战略布局是怎样?是真的与兵刃,使之失生产能力。还是家族自保之策,做事留一线,待胡人再入中原,不断家族传承。

在这朝堂上,此时此刻,他们全都要念一声皇上圣明。乐得赵佶是哈哈大笑。

“好!立即派人去迎接他们。归国民众。户部一定要安顿好!”

“启奏陛下,现在派不出人去迎接宁大人还朝,据探子报,宁大人他们现在是折向东南行。目前山东有匪人宋江……”

赵佶这才想起,山东是匪乱的。“这如何是好?立即派人通知于他。令他率众向京师而来……”

“父皇,万万不可!”太子赵煊突然站了起来。

赵佶:“太子,为何不可?”

赵煊躬身,不使赵佶看到自己的表情,才说道:“父皇,宁大人天生奇才。天生将种,以百多人便搅得辽人天翻地覆……”

赵佶听得连连点头,虽然赵佶自己宣传说辽人武备松弛。但是能以百多人,道一句将才,还是可以的。更重要的是自己的太子终于不再敌视自己大臣了,这很好,非常好。

但是赵煊夸不多久,却话题一转说道:“现。他率十万之众,一旦来到京师……”

下面不用说了。

虽然这赵家人。除了个赵匡胤,便没有什么将才。也永远弄不明白,这百多精锐可以马踏连营,以少胜多。为什么十万百姓却做不到。

这样的道理,他们不懂。他们只知道自己祖上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这是他们后世子孙牢牢记住的。

而宁采臣能以百多人纵横辽地,显然不是他们具备的才能。

现在宁采臣有了十万人,而偏偏童贯刚刚才带走了十五万精兵。

嘶-不是赵佶相信宁采臣会造反,而是他们赵家人从不会把自己置于这样的险地,哪怕你是再忠诚的臣子,他们也不愿意冒这个险。“皇儿,你说怎么办?”

“父皇,这十万人,绝对不能沿他们进入疆界,应当驱除他们!”低着头的赵煊,没有人看到他一脸的狠色,但是他的提议,却让整个朝堂成了菜市场。

有子民跨越千山万水而来,这是多么大的荣誉,于皇帝也好,于众朝臣也好,这是仅次于万邦来朝的荣誉。是文化的向心力促使他们归来。

这样的荣誉岂能不要?又有哪个不想要?不想在历史上记入一笔?

“皇儿。”就是赵佶也想要。

赵煊却说:“山东与南方都有贼子反乱。你们谁又敢说这一切不是辽人的诡计。万一这人是辽人的先锋,一旦出了乱子,你们哪个承担得起这个责任?说,你们哪个?本太子就同意他们入境。”

静-

他们还真没有考虑过这个可能。但是,这可能吗?

众大臣一脸茫然,或不信。

赵佶又说:“受圣人教导,都会谋反。这没有聆听圣人之言,化外之民,就那么可信吗?”

赵煊的话说得众大臣面红耳赤,因为他们都是儒士。独尊儒术的由头,便是其他学问无君无父,易造反,儒学不会。

当然,山东与南方反了,他们不认为是儒学不是,而是造反的人不学好。

只是这样一来,他们更无法反对赵煊了。毕竟造反的原因一旦是人,与学术无关。那么“入则华夏,出则蛮夷”就更加可以证明赵煊的担心是对的。

华夏都反,更何况蛮夷。

赵佶也想到了这点,不由问道:“众卿家,此事当如何?”

这时。只见柴通站了出来道:“启奏陛下。现在宁大人并未反叛,反倒有功。此时以反叛讨论一有功之臣,恐怕不妥吧?”

为了显示自己的伟大,为了表示自己才更适合统治国家。十万人回归,这样的喜事。自然要找柴家的人来看。

只是这柴家自从退了位,从来都不在朝堂上发言的。今儿是怎么了?他为什么要帮赵家的臣子说话?

但是他说的不错。为国出使,本就是功。而他做的一切更是功上加功。这样都有罪,那今后谁还敢归国。

见众朝臣纷纷点头,赵煊立即问道:“柴王爷。难道你敢替宁采臣打包票吗?”

他是什么意思?知道宁采臣是我们的人吗?放弃?不,现在正需要他。“回陛下、太子,其实欲证明他的忠诚很容易。”

“哦?柴王速速道来。”赵佶知道自己不喜欢宁采臣,特别是以前,促是他的内心深处,却同样有种说不清,道不白的感觉。与宁采臣。是赏也不是,罚也不忍。

柴王说:“回陛下,只要与宁大人一支军队,让他证明他的军事才能,不就一目了然了吗?”

对啊!不信任这批人。不就是怕是辽人的阴谋吗?如果能证明宁采臣的军事才能,就说明在辽地,真的是宁采臣赢的,不是阴谋,一切不就迎刃而解了。

赵佶眉头挑起,笑意窜上眉梢。是人都知道他是动心了。

赵煊急了,自然不会让宁采臣如意,他刚欲出声反对。柴王又开口了。

“童大人现在正为难吧?”

他说的声音不大。但是正好可以让朝臣们听见。

童贯出征十天了,他也为难了十天。一边是山东宋江,一边是南方的方腊。

哪边重要?

哪边都很重要。

南方是赋税,山东是国防。

柴王一提醒,兵部立即奏闻此事。“陛下,童大人多次行书催问。到底是先南后北,还是先北后南。”

童贯虽然打仗不行。但是他也知道任何一支队伍打到天封,都是大罪。

本来以他的意思应是先灭方腊,再对付宋江。毕竟战争打的就是后勤,山东没了,后勤仍在。南方若是没了,钱粮便免不了吃紧。

但是不管山东也不行,因为这宋江有前科,闹过汴京。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