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52小说 > 大唐军魂 > 第二百七十四章 天下归唐(大结局)

第二百七十四章 天下归唐(大结局)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第二百七十四章天下归唐(大结局)

贞观二十三年末,出征的各路大军都相继传来捷报,天竺道的大军已经将各天竺国攻灭,尽俘其王,韩威送回来的奏报中称,这是他所经历过最好打的战事,也见证了一些不可思议的“奇迹”:天竺的军队在我大军火炮或者手雷爆炸声响起来的时候,几乎都是一哄而散,争先逃命的,有几城所有的守军在我火炮攻城时候,全部都抱着头趴在地上,不敢动弹,直到我大军登城了,也没有人敢起来,尽被我大军俘虏;有一位天竺王被俘时候,身边竟然没有一名卫兵,都跑光了…

这些征战中遇到的佚事都成为了笑谈,也成了军中将士吹牛的资本。

战事进展顺利,大量的天竺贵族及倒霉的各天竺王都被我大军俘虏,这些被俘的天竺王及各天竺国内的贵族,正在押解往长安而来。

诸诏的蛮人们在苏定芳所领的大军打击下,连续的惨败,在苏定芳铁腕的政策下,大量被俘的蛮人贵族及头人们被杀,抵抗的军士在被俘后被坑杀,血腥的杀戮彻底摧毁了蛮人的斗志,剩余的那些蛮人头人们相继投降,苏定芳所领的大军已经攻占了大和城,正准备攻击还在最后顽抗的南诏残部。

安南道的大军也已经将真腊攻灭,俘其王,真腊附近的隋和罗、隋罗钵底、罗刹等大小国迫于我大唐的压力,惧我大军临其境,国人遭戮,其王带着大部国内的大臣,来到李道宗所领的安南道行军部,递交奏本,通过我出征的大军将领向大唐皇帝表示,愿内附归唐,并表示可以为我大军继续的征战提供粮草等物资的供给,其国内军队愿听从于大唐主将的指挥。

各地的战报雪片般飞往长安,都是大捷的消息。我几路大军战事进展都如此的顺利,这也让卧病在床的李世民心情大悦,身上的病症竟然好了很多,在两个多月未临朝得事后,再次亲自主持朝事,得意洋洋地向大臣们通报了这些战果,并宣布大赦天下,同时对各领军的将领发布奖赏的命令,并令大军继续征战,将那一块地方上所有的反抗力量消灭。

接着,李世民综合战报上所报告的情况,在李业诩等人的提议下,与群臣们朝议后,于贞观二十四年初下发诏令,在南方所攻占之地上设立安南大都护府,其辖地为原天竺各国、诸诏蛮人地、林邑、真腊、罗刹等原交州西、南方向地,治所设在波未城,将波未城改为南州,在南州筑城驻军守卫,以李道宗领安南大都护职,执失思力、梁建方为副大都护,下辖安南、大理、文单、络伽、中南、南州、爱州等七个都督府,八十九州,四百七十个县,暂以一些领军将领任都督职,以一些归降的当地官员任刺史、令职,并加紧调遣官员,往这些新占的地方而去,配合我大军,恢复当地的秩序和生产,安抚百姓。

南方大部地带都纳入大唐治下,但因这些原本大唐疆域之外的南方地势过大,还有诸多地方还未被我大唐军队攻占,李道宗等诸将继续率领大唐军队在进行未了的战事。

因滇池道行军部下所负的使命已经基本完成,战事告一段落,滇池道行军大总管苏定芳上表请求回长安为李靖守孝,李世民也允其回京,将其所领军的事务交由梁建方执掌。

随即兵部尚书李业诩奉皇帝诏令发兵军令,在岭南道及安南大都护府内组建大唐的第十五、十六、十七卫军,分别以李道彦、梁建方及执失思力兼领大将军。

贞观二十五年初,南方的战事基本结束,在此次征战中,我大唐军队强大的战力发挥到了极致,所向披靡,没有遭遇到一次败仗,随着时间的往后推移,大唐军队的威名在这片大陆上进一步传播,大唐军队行进到处,当地官员和守将基本都选择了投降,一些较远地方的酋长或者王都送来请求内附的奏表,李世民也一一批复同意,在这些我军队还暂时无法抵达的地方设置羁縻府州,依然由当地人治理。

战事平息一段时间后,一部大唐军队在契苾何力率领下北归回长安,在岭南道组建的大唐第十五卫军开进安南大都府境内,以军队轮换的方式加强安南大都护府境内的军事力量,一些战略要力都留驻有军队,并修筑城池守卫。

按目前的状况来看,安南大都护治下的地域成为大唐几个大都护府内最大的,大量的州县设立起来,大批的汉人官员到任及汉家百姓移民到南方,这些举措大大地加强安南大都护府治内汉人的力量,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慢慢地稳定了被占之地的治安情况,虽然不时有规模不定的叛乱发生,但很快就平息了。

因为安南大都护境内常年气温偏高,非常适合水稻的种植,水稻的种植进一进推广,所驻的军队也开始逐步实施军事屯田。

自贞观三年李靖率部开始反击突厥的入侵,经过二十许年的征战,那些原本盘居在大唐周边的敌对势力逐步被瓦解和消灭,大量的领土被置于大唐的实际统治下,大唐的疆域达到了空前的地步,放眼我大唐周边,已经没有多少地方不臣属我大唐治下,朝臣们在贞观二十五年新年朝会上,以“天下已经归唐”这样的话来形容现在的局势,只是兵部尚书李业诩批驳了这一诊断,说天下还有许多地方还未臣服于多唐治下,以“天下归唐”来形容目前的情况,还为时过早。

话虽然如此说,但朝臣们都知道,如今我大唐疆域的面积已经是非常的大了,东西和南北之长都有万余里之遥,即使以骑马行之,从东到西,或者从北到南,一年都不一定能抵达,这绝对是前无古人之举。

也是在这一年,由太子李承乾主持的赋税改革正式启动,皇家、世家、官绅皆需纳税,百姓的赋税下调,因交税比例并不高,世家在经过一阵徒劳的抗争后,也都只得接受下来。

科举制度手~打]在多年的施行后,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大量的官学办起来,因官学收费低廉,寒门子弟基本都可以入学,这也使得民间识字人口大幅地增长,一批饱学之士有机会通过科举被朝廷选拔,“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成为许多读书人相互激励的话语。

只是到了这年,李世民的身体每况愈下。

贞观二十五年三月后,李世民的病情进一步加重,已经无法起身,长孙皇后也整日服侍在身边,寸步不离,为李世民端水送药,太子李承乾也日夜守护在李世民前面,责令太医署的太医们一定要医治好皇帝的病。孙思邈也多次被召进宫,只是李世民已经病入膏肓,太医们束手无策,孙思邈也是一筹莫展。

在拖延了两个月后,李世民病情急剧恶化,五月十九日,这位打造了强盛大唐帝国的一代名君在避暑地翠微宫含风殿去逝,享受五十三岁。

因李世民在位的这二十五年,大唐国力空前的强大,人口大幅度地增长,农业、商业迅速发展,国库殷实,百姓富足,对外战争无往不胜,四夷臣服,被一些好学之士冠之以贞“贞观盛世,”并称之贞观盛世比之汉时候的“文景之治,”不知要强上几倍。

李世民在临终前拟遗诏,以国事托付李世绩和李业诩,令其辅佐太子李承乾,以李世绩为尚书左仆射,太子太师,同中书门下三品,以李业诩为兵部尚书兼领检校吏部尚书,太子太傅,并同中书门下三品,以太子左庶子于志宁为侍中,检校刑部尚书高季甫为中书令,张行成为兼侍中。

李世民驾崩七日后,太子率群臣护送着李世民的灵柩返回长安。

贞观二十五年五月二十八日,百官聚集在太极殿内,朝廷正式发布了李世民的丧告,李世绩当着百官的面宣读了李世民的遗诏,太子李承乾即位,军国大事,不可停阙;平常细务,委之有司。

李世民病逝的消息传出后,一时间,举国皆哀,大量的官宦和百姓知道皇帝驾崩的消息后,都忍不住痛哭失声。

对老百姓而言,能给他们带来安乐生活的皇帝,那就是好皇帝,好皇帝死了,自是感觉到悲痛的,他们唯一担心的是,继位皇帝会不会延续贞观遗风。

六月初一,李承乾在太极宫正式继位,成为大唐的第三位皇帝,并宣布大赦天下,罢诸地兵事。

李承乾即位后,立长子李象为太子,以李绩为尚书左仆射,开府仪同三司,同中书门下三品,太子太师,兼检校中书令;李业诩为检校尚书右仆射,兼领兵部尚书、检校吏部尚书,开府仪同三司,同中书门下三品,太子太傅;于志宁为侍中,兼太子少师,高季甫为中书令,兼太子少保,张行成为兼侍中并领太子少傅职,高士廉子高履行为户部尚书并守礼部尚书职,召回李道宗任礼部尚书职,侯君集也被复起,领检校刑部尚书职,军器监大匠阎立德为工部尚书,宇文节为黄门侍郎,柳奭为中书侍郎,参预朝政,苏定芳为大唐军事学院祭酒,阎立本为军器监大匠。

李世绩因避李世民的讳,在李世民去逝后,改名为李绩。

一大通的官员任命下来,诸部的主官都已经到位。虽然李世民在去逝给大唐带来了不小的震动,但因有众官员兢兢业业忠于职守地行使着他们的使命,大唐的国家机器还是照样在有序地运转着。

八月底,在停灵三个月后,李世民正式下葬于昭陵,谥号文武大圣,庙号太宗,阿史那社尔、契苾何力等归附的胡将请求自杀殉葬,李承乾以李世民遗诏示,不允,只是命人刻这些归附的胡将雕像,列于昭陵北司马门两侧!

李世民去逝后,晋州发生地震,死五千人,长安自五月开始后,持续了三个月的连绵阴雨,直到李世民下葬后,天才放晴!

大地为之震动,山河呜咽!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