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还没有计算军粮在转运途中的巨大消耗!
如果战事在大名府城外拖延上几个月,忽必烈大军的补给可就要大成问题了。
看到忽必烈的浓眉越拧越紧,刘孝元就明白这位蒙古大汗的心思了。顿时策马上前,到了忽必烈身边,低声道:“大汗,看来大名城难攻不落,便是团团围困,陈德兴也不会急于救援。为今之计,只有继续北上!”
“北上?”忽必烈眉头拧得更紧,“北上燕云?”
忽必烈身边的蒙古将军们听到这话一个个都表情凝重——北上去燕云送死?陈德兴的兵力大概也有十几万,而且装备精良,士气又高,再以逸待劳,蒙古人有什么胜算?
忽必烈沉默不言,仿佛在苦苦思索魔尊仙皇。刘孝元道:“大汗,与其顿兵坚城之下,不如北上广平、顺德,迫近真定。如今真定府大有恢复昔日繁华的苗头,去年陈明就分了十余万大名府的难民去真定安置,还有在真定府分封了数千个士爵田庄。若大汗北上,陈德兴必不会不顾真定安危的。”
跟在忽必烈身边的蒙古大将兀良合台眉头深皱,低声道:“可是真定距离黄河太远,只怕大军不能及时撤走啊!”
“可以事先做些准备,”刘孝元道,“可将辎重粮草囤积于安阳和淇县,大军轻装而行。一旦察之明贼南下,就立刻撤往安阳,再退淇县。”
一支真正的大军,是由各个兵种和后勤运输队组成的,而决定这支大军机动性的并不是其中速度最快的轻骑兵,而是装满了粮秣的骡马大车。如果将大部分的粮草辎重放在后方的城堡里,大军轻装而进,机动性当然能大大增强。
但是被置于后方的粮草囤积地可得看守好了!
忽必烈看了兀良合台一眼,皱眉问:“把粮草辎重转移到安阳,用一个万人队负责看守。大军只带20日行粮北上真定……再留三个万人队监视大名之敌,并且警戒河间方向和益都方向。兀良合台,你觉得这样安排怎么样?”
……
大名府城南,蒙古军大营,刘孝元的帐幕之中。
“忽必烈要北去真定府了!还会把粮秣辎重运往安阳县安置,还有一个万人队看守。”刘孝元正在自己的营帐中和刘阳交谈。
刘阳现在已经不是喇嘛打扮了,而是一身蒙古人的皮袍子,脑袋上面已经生出了又黑又密的短发,活脱脱就是个还俗从军的和尚。他的公开身份是刘孝元的远亲,投靠刘孝元当个亲随。这在13世纪各国的军队中都不罕见,也符合刘孝元的身份,因此没有什么人起疑。
“什么?忽必烈要去真定?不打大名了?”
刘阳惊了一下,定定看着刘孝元。刘孝元低着头,手里拿着根木棍在拨弄着帐幕里面的火塘,火塘上面还吊着个铁锅,里面正煮着什么吃食,飘出诱人的香气。
“不打大名了……今天上午试探过了,三弓床弩都扎不进三角出堡的外墙……这是用什么材料修的?怎恁般坚固?”
“水泥,那个叫水泥。”
“水里的泥?”
“不是,是明都府的特产,粉末样的,遇水化泥,水干如石。”
“还有这种东西?”
刘孝元咂咂嘴,连连摇头。
刘阳的心思已经全在军情变化上了,他心头翻翻滚滚,想着十几万蒙古大军北上真定的后果,真定府可没有大名府这样的坚城,而且守军也不会太多。
刘孝元忽然又压低了些声音,“蒙古人的目的还是诱敌南下!不过兵家诸事中最难的就是判明敌情,忽必烈现在不敢一战,不战则难以准确判明敌兵多少强弱!如果明军可以示强与敌,忽必烈肯定会退兵!另外,安阳屯粮之所也有机可乘。”
刘阳思索一阵,看着刘孝元,“我什么时候能离开?”
“等忽必烈大军开拔的时候,”刘孝元低声道,“那个时候最乱,你扮成蒙古人传令的怯薛,马匹、鱼鳞甲和令旗都会替你预备好的。路上小心些,河间府境内有大批八旗兵活动,可别叫他们当成蒙古人给杀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