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52小说 > 最秦 > 赵国【二】

赵国【二】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赵国【二】

2015-12-04 作者: 六小道

赵国【二】

长平之战、邯郸之战后,赵国实力及其地位一落千丈。各国都蠢蠢欲动,首先动手的是燕国,如前所述。此战对赵影响:一,提升了赵国于七国中地位;二,锻炼了赵军作战能力更重要的是恢复了作战的自信;三,增强了赵国实力和国家安全系数;四,发现并锻炼了赵国将领。此战中,庞煖、乐乘、李牧脱颖而出,让赵人看到除了老将廉颇外还有更多优秀的将军。赵国的中兴似乎仍有希望。

廉颇在赵国之败后,被赵王重新任用相国并封为信平君。已经年老的他不畏疲苦率领赵国士卒继续作战,于赵孝成王十五年破燕军;十六年围燕都;二十一年取魏繁阳。其后因事逃奔魏,后转至楚为将,率军作战因楚兵不如赵兵,战不得志,在寿春抑郁而终,临死思报赵国。从廉颇事楚中,我们可以看出:廉颇为将近五十多年,可以说对军事相当精通和熟悉。廉颇于楚为将,战皆不利,很大程度上因为楚兵弱于赵兵。这一点很重要,部队兵员的素质也决定着将领的指挥意图是否可以顺利的实现,赵人尚武且多战,兵员耐性强、有服从意识,且善骑射。而楚军作战机动性差、部队抗打击能力弱、野战能力不强(这些构成项燕之败的原因)。当然优秀的将军会带出一支优秀的部队,同样优秀的部队也会培养出优秀的将军。培养一支优秀的部队可能需要几十年,但它至少影响几百年。廉颇老了,他没有时间和精力再去训练楚军,或者他早已人存心死……

庞煖在廉颇出走后,面对秦国、燕国的进攻毅然挑起了赵国的大梁。赵悼襄王三年,燕军十万犯赵,庞煖率军抵之。于常山东垣,深沟高垒以待燕军。此战中,赵兵多用强弓劲弩射燕,其伤亡甚重。无论攻城战、野战燕军皆不利。后撤,遭遇李牧军。又撤,遇庞煖军,战大败。此战杀死燕兵二万余人,其余的奔溃或投降了赵军。其后与李牧合兵下燕,武遂、方城。赵王赞其曰:“将军武勇,廉颇还赵”。赵悼襄王四年,庞煖统率赵、楚、魏、燕之锐师五十万攻秦。赵悼襄王六年秦长安君及大将军蒙骜率军十万攻赵,庞煖领军十万御之,杀秦军三万,射杀蒙骜。赵国顿时国威大震。

李牧赵国代郡的守将,带兵有方,却匈奴而威于北方。李牧常年驻守北部代郡、雁门郡(今山西代县西北)边境地区防御匈奴。他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军队的战斗力,有效地防备了匈奴的侵扰,赢得士兵们的爱戴。他的措施是:首先,任用自己认为能干的人为官,同时把收来的货物,税款掌握在自己的驻军公署,充当士卒的日常开销。其次,每日宰杀数头牛采犒赏将士,优待士兵。第三,加紧练习骑马射箭,重视警报系统,增设侦察人员。在军事上,严明法规:“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史记·李牧列传》)。所以匈奴每次入侵,严密的警报系统发挥威力,士兵迅速退回营垒固守,不敢擅自出战。使匈奴掳掠无所得,赵国军队却因此保存了实力,多年来在人员、物资上没有多少损失,为以后的伺机反击奠定了物质基础。

但匈奴人却认为李牧这是胆怯,就连赵国边境上的士兵也认为自己的将军是胆小害怕。赵王因此而责备了李牧。但李牧依然如,我行我素。终于激怒了赵王,把他召回,另派将领替代他。新任将领到职一年多,每当匈奴兵来犯,他都命令部队出战,往往受挫失利,损失伤亡惨重。使边境地区不能按时耕种、放牧。于是赵王又请李牧复出,李牧闭门不出,坚持说自己有病,赵王一再恳请,李牧提出:“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史记·李牧列传》)。赵王答应了他。

李牧再次到边境后,仍按原来的规约行事。几年当中,匈奴来犯一无所获,但始终认为李牧胆怯不敢出战。戍边的将士日日受到犒赏而不被使用,因此,都请求愿与匈奴决一死战。李牧看准了时机,准备经过挑选的兵车一千三百辆,精选的战马一万三千匹。获赏百金的勇士五万人,优秀射手十万人,全部组织起来加以训练。并大纵牲畜,让人民满山遍野地放牧。

匈奴见此情景,先是派遣小股兵力入侵。接战后,李牧佯败,丢下几千人给匈奴。单于闻之,率大军入侵赵地,李牧则出奇兵,以两翼包抄战法出其不意包抄匈奴军,一举歼灭匈奴骑兵十余万人。接着又乘胜灭檐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远远逃走。其后十多年,赵国北边稳固,匈奴不敢接近赵国边境的城邑。李牧也因此成为继廉颇、赵奢之后赵国的最重要的将领。

李牧带兵好野战,善长途奔袭作战。赵幽缪王二年,秦攻赵武城(邯郸南),赵将军扈辄领军十万救之,败之,斩首十万。邯郸兵力空虚,而召李牧及代郡军五万人救邯。大败秦军,杀其数万。封武安君。三年,秦将桓齮又率军东出上党,越太行山深入赵国后方,攻占了赤丽、宜安(今河北葶城西南),对赵都邯郸构成严重威胁。赵王迁急命北部边防名将李牧为将军,率所部南下,指挥全部赵军抗击秦军。李牧率边防军主力与邯郸派出的赵军会合后,在宜安附近与秦军对峙。他认为秦军连续获胜,士气甚高,如仓促迎战,势难取胜。遂采取筑垒固守,避免决战,俟敌疲惫,伺机反攻的方针,拒不出战。桓齮认为,过去廉颇以坚垒拒王龁,今天李牧亦用此计;秦军远出,不利持久。他率主力进攻肥下,企图诱使赵军往援,俟其脱离营垒后,将其击歼于运动之中。李牧洞悉敌情,不为所动。当赵将赵葱建议救援肥下时,他说“敌攻而我救,是致于人”,乃“兵家所忌”。秦军主力去肥后,营中留守兵力薄弱;又由于多日来赵军采取守势,拒不出战,秦军习以为常,疏于戒备。李牧遂乘机一举袭占秦军大营,俘获全部留守秦军及辎重。李牧判断桓齮必将回救,遂部署一部兵力由正面阻击敌人,将主力配置于两翼。当正面赵军与撤回秦军接触时,立即指挥两翼赵军实施钳攻。经激烈战斗,10万余秦军,全部被歼。桓齮仅率少量亲兵冲出重围,畏罪逃奔燕国。

四年,秦攻番吾,李牧与之战,却之。七年,秦将王翦、杨端和率军攻赵,李牧率军屯灰泉山,数战秦皆不利,不敢近。后赵王受间杀李牧。一年后,邯郸为秦所占。

其后赵公子嘉于代地称王,思夺旧都。六年后被秦灭。

赵国地处太行山附近,国强兵盛,其军力为东方六国首,抵抗秦近百余年,而互有胜负。期间能臣、健将、义士、名儒相约辈出。战国四大将军,秦赵平分秋色。对于赵国的强悍说的太多了,所以也论述一下赵国、赵人、赵兵的不足。

赵国的改革,更多的侧重于军事,强调以武兴国,故赵国的国运也是随着其军事上的得失而起伏。由于赵国尚武重利,长期轻视农业和内政的发展,而间接导致赵国后期长年战争中粮草和兵员的问题。最明显的是长平之战中,廉颇二十万守长平。仅半年,赵国的粮食供给便开始吃力了,这也是赵括将军为何执意出营与秦军决战的原因之一。同时,赵孝成王在得知赵括军被围且粮道阻的消息后,为何不全力相救?难道赵王不知道这四十万大军的重要性吗?当然知道,而且赵王竭力集结各地残余守军,以打破包围圈。但整体实力较差的赵国始终无法突破秦之防线,眼睁睁看着四十万士卒归于尘土。当然也与最高决策层的优柔寡断有关,但根本是赵国整体的实力不足。就如台湾问题,要么大陆实力发展十分强大,顺势推舟。要么在未来台海战争中,破釜沉舟、全无顾忌、集中全力无论代价多大,誓克之。一场战争的作用有多大?他可以决定一个国家的兴败沉浮。

赵民风慷慨尚武且重利,多侠义之士。由于赵长期处于战争期间,故赵民自幼就有习武之风,全民敬贤士、勇将,所以赵地各地都弥漫英雄主义的气息。赵人重商而恶农作,多懒慢。

赵兵以骁勇善战闻达于诸侯,尤其是赵武灵王改革后,赵兵单兵素质及军团作战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但赵兵作战不足也是很多,如:赵兵士气及作战意志的持续,更多的依靠主将的作用。赵兵失败多是因主将战亡,而军乱而败。故只要赵军保持指挥官的存续,基本上赵兵很少溃败、投降,战亡也是成建制的。再者,赵兵多尚侠义,军势不稳定。

谈赵国强悍的历史,无非是为了勉力今人。对中国进行的军事变革,其内容不仅仅是装备上的更新换代,还应包括全民的准军事教育、尚武观念的树立及部队自身的创新革命。其中一个国家的尚武传统很重要,其直接影响一支部队作战能力。纵观历史,尚武(而非黩武)总能带来一个国家的兴旺长存。赵国历经战乱,首都几遭侵扰,四周诸国虎视眈眈。这一切迫使赵人分外的团结、耐苦、善战,也只有如此才能生存。相反,齐国偏安胶东,无外患之忧,国人怯战。有很多人羡慕德意志这个国家,人才济济、军事强盛、士卒善战、国人一心,这由它的地理位置所决定,有时感觉赵国跟德国很像,表现在许多方面,不说了。

全民的准军事化教育,内容和含义不说了。它的作用可以使一个国家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好临战准备和提供有熟练军事技能,短时间训练即可投入作战兵源。这其中还有个问题,全社会的价值取向,公民以何为荣,以何为其奋斗目标。这是一个体系性工程,包括很多方面,简单说一个社会仅是崇拜金钱、权力是不行的。在此不详述。

有时我们抱怨中国现代和近代,出色的不世的将军太少了。这前面已说过,优秀的将军会带出一支优秀的部队,同样优秀的部队也会培养出优秀的将军。一支优秀的部队需要优秀的国民和相应的传统相依存。看看战国的历史不难发现,为什么秦赵两国良将、名士辈出,而其他五国却名将少有。这当然与其国家传统有关。德国名将很多,原因是一样的。优秀的国家培养出优秀的部队,优秀的部队也会锻炼出优秀的将军,优秀的将军指挥出优秀的战役。我们何去何从已经很清楚了。

以下专门谈一下从赵国发展中看的军事问题及启示,赵国军队包括秦国军队的强大,说明了很多问题。首先,一支军队要有传统,如果没有,国家机器可人为制造。其次,国家应意识到战争,是一国做任何事都应考虑的问题。部队的临战意识要强。再次,军队要具有创新性,灵活性,最起码不能压制,老气横秋的话就完了。

赵卒临战勇不畏危是靠传统,秦卒好战乐杀是靠利诱。社会对军人的评价体系和国家军人的奖励晋级体系是很重要的。前者简单说是军人的地位,及独特身份的社会尊敬程度,后者是部队自身对军人的激励体系。在此详述后者,战国将领选拔除贵族外都是在实战中脱颖而出的,重其战力。现代的中国军队军官的晋升靠的是什么?是年限、资历、关系、金钱。如果白起这样的人到了中国军队中,用不了几年必然转业。一,没有关系,晋升只能靠年限,你想带兵作出业绩,可惜没有机会;二,家无巨资,人情疏通,心有余而力不足;三,如个人太恃才傲物,不懂沉志,对不起你只能转业。看央视《沙场点兵》中的庞承功的年轻有为,没结婚呢就晋升至中校,靠什么?硕士的学历、与高级军官的关系。太多的不成熟和草率,动不动一个营没了,幸好是演习。如果让其如此的将领率军作战,中国的士兵不知又牺牲多少才能换回他的成熟。兵法云: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赵马服君赵奢以慎兵战而闻达诸侯。中国军队的军官选拔标准:靠学历,造成军官只重理论而轻实践,部队中纸上谈兵者多矣,秦赵选将多靠军功,和平时期也看其下兵员素质。中国军队轻视基层士兵,士兵如个人技战术再好,没有学历照样提不了干。士官阶层待遇和地位低。年限,尉官三年校官四年,造成军官层多求无过而无进取心。三,军官选拔程序和标准的太多漏洞、不严谨、人为性大,造成部队军官,重关系轻业绩,甚至有明码标价者。高干子弟无才识、威信即可平步青云。其中亦有才识过人者但更多的人平庸无为。军队晋阶制度改革势在必行,军官从士兵做起,选拔制举荐制并举。人事选拔权上收、统一、集中,程序严格、规制。采用功绩制。

燕赵之地自古多悲凉之士,古代其地几陷异族之手,其反抗之志从未断绝。近代如抗日斗争,举目华夏尤燕赵之地多反抗,晋冀鲁、晋察冀抗日根椐地成为敌后抗日的中坚力量。在看到古人那卓越的业绩,今人却如此无能,常感悲叹。予身出邯地,望古赵之训,时有针毡之感;游阅古史旧地,想昔日先人历长平之难、邯郸之危而犹思图强,不觉气志从升,战意昂然。

赵国“胡服骑射”后和其他国家的开战记录

一、齐国

1、廉颇于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带赵军伐齐,长驱深入齐境,攻取阳晋(今山东郸城县西,本为卫国领地,后属齐),威旗诸侯,而赵国也随之越居六国之首。

2、赵惠文王二十年(前278年),廉颇向东攻打齐国,破其一军。

3、赵惠文王二十二年(前276年),廉颇伐齐,攻陷九城。

3、公元前280年,赵将赵奢攻占齐国麦丘。

4、公元前241年,赵将庞煖攻占齐国饶安。

5、公元前274年,赵将燕周攻占齐国昌城、高唐(齐国五都之一)。

6、公元前271年,赵蔺相如攻至齐平邑。

7、公元前287年,赵梁将攻齐。

8、公元前286年,韩徐为将攻齐。

二、魏国

1、公元前282年,赵将乐毅拔魏伯阳。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