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桉去逛故宫,看到橱窗里的文物,心想,把缂丝穿在身上是怎样一种体验?
缂丝在清朝一度被皇家垄断御用,民间几乎不得见。在清朝宫廷内,缂丝常见于缂丝画、缂丝装饰品、缂丝服饰等。
由于织造工艺十分繁复,过程耗费工时极长,价贵比黄金,因此也有“一寸缂丝一寸金”的说法。
纪录片《织造记——纺织的故事》,中国织造,历史悠久。从最古老的黎族织锦、古朴素雅的蓝印花布,到华美的缂丝、精妙的宋锦、再到现代都市里曼妙的旗袍;一架织机,几把梭子,纺织的工具如此简单,但它的精美却让人沉醉其间,反复品味。
清顺治蓝色缂丝四团云龙纹褂料及黄条,衣长144厘米,两袖通长136厘米,下摆宽128厘米。图三,清顺治平金满绣云龙纹袍料,衣长140.5厘米,两袖通长133.4厘米,下摆宽124厘米。
图四五六,清顺治蓝色缂丝云龙纹袍料及局部,衣长148厘米,两袖通长138厘米,下摆宽120厘米。图七八九,清顺治蓝色缂丝云龙纹褂料及局部。
缂丝在清朝一度被皇家垄断御用,民间几乎不得见。在清朝宫廷内,缂丝常见于缂丝画、缂丝装饰品、缂丝服饰等。由于年代距今并不远,所以清朝许多宫廷缂丝制品都完整保留了下来。
清代宫廷缂丝继承了明代的缂丝技法,并在其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创新,当清宫廷缂丝发展到顶峰的时候,逐渐成为融缂丝、刺绣、绘画为一体的综合艺术。
清代帝王对书画艺术的喜爱直接推动了缂丝绘画在清代的全面发展,而除了缂丝书画和宗教题材的缂丝织品,缂丝服饰、缂丝团扇、缂丝宫廷实用品也可谓是精美异常。
缂丝,是中国传统丝绸艺术品中的精华,这是一种利用挑经显纬方式织就的极具装饰性的丝织品,由于耗时耗力、能织就的工匠为数不多、成本高等原因,缂丝从宋元以来一直都是皇家御用织物,普通百姓很少得见。
从有缂丝织造技艺以来,其就被运用于各种实用、装饰品之上。唐代出土的缂丝织品大都是实用品,织物风格也明显受到西方影响;宋代的缂丝不仅技艺相比唐代发展更为成熟,而且将缂丝的艺术性提升到了顶端,缂丝与宋代书画的相遇使其挣脱实用品的束缚,迈入艺术的殿堂。
唐宋之后的缂丝仍然在不断发展,或被用于缂织书画作品、宗教用品,或用于服饰装饰、日用装饰,现今都流传下了许多精品佳作。
于皇室贵族来说,缂丝是御用织物之一,不同的朝代因为社会、政治背景的不同,缂丝有不同的发展际遇;于百姓来说,缂丝就像一个遥远的美梦,那是比黄金还要珍贵的存在,可望而不可及。
衣冠禽兽一词现在大多被解释为贬义,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出版的《辞海》中非常直接解释为:衣冠禽兽,比如品德败坏的人,谓这种人虚有人的外表,行为却如禽兽。事实上,“衣冠禽兽”一词本为褒义词。
“衣冠禽兽”一语来源于明代官员的服饰。根据史料记载,明朝规定文官的官服上绣禽,武官的官服上绣兽。根据品级的不同决定具体绣哪种禽和兽。
补子,就是用金线和彩丝绣成或者织成的这种图象标识。清代《钦定大清会典图》有规定:“文一品官补服绣鹤,文二品官补服绣锦鸡,文三品官补服绣孔雀,文四品官补服绣雁,文五品官补绣白鹇,文六品官补服绣鹭鸶,文七品官补服绣鸂鶒纹,文八品官补服绣鹌鹑,文九品官补服绣练雀,未入流官补服制同;都御史补服绣獬豸、副都御史、给事中、按察使各道补服制同”。
宫廷服饰一般指皇帝、后妃、皇子、皇孙及贵戚、王公大臣们,在宫廷内外活动中,依规定穿着的各种袍服。由于这些穿戴这些服饰的人非富即贵,所以在服装制作上都极尽巧工,精益求精。在质料选择上所谓“锦若云霞,纱似蝉翼”,至于缂丝、刺绣等工艺更是无不精绝。
据记载,当时一件皇帝的缂丝龙袍,要花上390个工日,何止万金。其制作与管理由内务府负责,整个过程分工细致,管理有序,人员庞大。龙袍的专职织造人员就有2602人。
据清宫《内务府奏销档》和《内务府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等档案记载,皇帝敕谕多次要求官局所织缎匹“务要经纬均匀,阔长合适,花样精巧,色泽鲜明”,质量不合格,必须补赔、罚俸或受鞭责。
龙袍制作不计成本,用赤金捻线,以雀羽为绒,所以绣出的龙腾图案金光灿灿;而织出的翔凤彩翼斑斓,龙蟠凤逸之姿跃然服上。因而,它们虽为服饰,却也是清代刺绣工艺水平的最高代表。
明代补子一般尺寸比较大,素色比较多,底子大多是红色,上面用金线盘成各种图案。清代的补子小且简单,前后成对,一般以青、黑、深红等深色为底,五彩织绣,色彩华丽。明清时期,官员所用补子都是以方补形式出现的,制作方法有织锦、刺绣和缂丝三种。
缂丝补子通常以“通经断纬”的手法缂织出纹饰,缂工精细,图案和色彩搭配具华贵的气息,较能体现出“一品当朝”的威严。
明代文征明的《青玉案·庭下石榴花乱吐》曾有这样一句:团扇不摇风自举,盈盈翠竹,纤纤白苎,不受些儿暑。在这首词中,文征明用“扇不摇自凉”描绘出了夏日午后庭院满地绿荫的独特气氛和闺中人情困意慵的生活情态。
从古至今,扇子一直都是文人墨客、窈窕淑女的钟情之物。扇子在中国历史悠久,团扇则起源于汉代,班婕妤《团扇诗》曾言:“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这里的合欢扇指的就是团扇,而这首诗歌对团扇有了初步的定义。但是后来由于折扇的流行,团扇曾经一度衰落过,到了清代中晚期又流行起来了。
清代宫廷的后宫女子使用团扇较多,而且团扇上不同的花样有不同寓意,基本上都带着祝福的愿望,比如蝙蝠代表福气满满,海牙是才气的象征,石榴为多子多福,牡丹是花开富贵,仙鹤意为长寿等。
值得一提的是,清代缂丝技术相比前代有了很大的发展,其中之一就是创造了双面“透缂”技术,这种缂丝工艺制作出来的织物两面的花纹是相同的,线条清晰凭证,比较适合用于装饰插屏和扇子的使用,所以清代宫廷有大量的团扇都使用了“透缂”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