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这些名纸皆产于江南,具有地区特点。由于时代的限制,李时珍未具体指明哪些民族各造什么纸,而贵州少数民族苗族长期以竹、楮造纸,楮树当地叫构皮麻,是石桥造纸的主要原料。
少数民族苗族是古代首先发明养蚕术的民族,蚕丝帛首先在少数民族苗族中普遍应用,而蚕丝帛造价昂贵,费工费时,白皮纸很早就替代蚕丝帛的作用。
至今,当地少数民族苗族丧俗中,蚕丝帛要作为随葬品随死者入棺,没有蚕丝帛则要用白皮纸。在许多衣服、鞋等的生活用品中,白皮纸也取代了蚕丝帛的地位。
据石桥村王氏、杨氏、刘氏等几大姓氏的人说,他们的祖先从广阔的平原迁徙到西南的莽莽森林里居住。
在这特殊的环境里,由于地处边远,交通闭塞,科学文化相对落后,经济发展缓慢,纸的用途不多,销量不大,石桥的纸业长期处于个别生产,保证日常生活用纸和保留技艺的处境。
直到辛亥革命后,我国的经济文化有了很大的发展。南皋及周围一带纷纷创办了学校,民间契约普遍实行,文人互赠书画,民间刺绣画帖逐渐增多,这些都需要大量的纸张,而他们生产的纸张供不应求。
当时石桥堡大户人家投资兴办纸业,四处招工,在天然石桥对面大石壁下设槽造纸,其生产的白皮纸比原来的纸质好,很快打开销路。
村内也纷纷开槽造纸,致使本世纪30年代初造纸发展到30多家,产品经商人购买后远销贵阳、遵义出四川,或经铜仁出湖南、武汉等地。1934年在贵阳举行画纸评比,石桥纸获得第二名。
抗日战争胜利后,南皋、九门的王尤金、王尤方等,又在南皋河两岸建槽造纸。内战爆发,人民苦不堪,白皮纸销量大减,产品积压,不得不贱卖赊销,以致部分亏损倒闭。
由于石桥各家作坊依靠天然厂房、自留泉水、技术熟练等优势,能够维持生产,直到丹寨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