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许多看报的老爷们,都流下了鳄鱼的眼泪。
他们也想有这样的跟班啊!
他们也想有这样忠诚的下属啊!
他们甚至将《小擦鞋匠之死》这篇文章,找人阅读给所有员工。告诉员工们,哪怕被判了死刑,也要在临死之前,为老板擦上最后一次鞋,值好最后一班岗。
而在《小擦鞋匠之死》这篇报道后面,又有了关于道格的专题报道。
这篇文章从道格还是一个小流浪汉的时候说起,说他在耶鲁学院当流浪汉的时候,尽管饿着肚子,却虔诚的去教室学习。
他日复一日的听课行为,让耶鲁学园的伍尔西校长为之感动。
伍尔西校长故意在道格每天听课的必经之路上,丢下了一个钱袋,想要小流浪汉道格用这袋钱填饱肚子。
但是,让伍尔西校长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小流浪汉居然忍着饥饿,按照钱袋上名字,找到了伍尔西校长,将钱袋还给了伍尔西校长。
伍尔西校长大为感动,觉得道格虽然只是一个小流浪汉,但是一心向学,却还品格正直。
于是,在这个年代来说,五十多岁已经是很大岁数的伍尔西校长,收了道格为最后一个学生。
道格也在不久之后,就设计出了《大富翁》,购买了工厂,从璀璨走往辉煌。
这篇文章的核心论点,就是品格高尚的人,一定会获得成功。
虽然道格觉得这毫无道理,就像是告诉一个伐木工人只要专心伐木,就能拥有一片自己的森林一样。
但是这样温暖人心的文章,还是广受看报一族的喜欢。
他们也将这篇文章加入到宣讲的行列,同时向工人们灌输着“只要努力工作,就会获得丰厚的回报”、“只要当一个好人,就会有好报”之类的思想。
不像是识字有钱的人,能够通过读书、看报、欣赏戏剧等方式来满足文化生活。
这个时代绝大多数的底层群众,娱乐大抵不过裤裆里的那些事儿。
没有鉴别能力的他们,听到《小擦鞋匠之死》和《小流浪汉道格-克莱登》这样的文章,一时之间,竟然也掀起了向小擦鞋匠和道格-克莱登学习的风潮。
道格回到办公室,桌子上抱着一份《纽黑文日报》和一份《纽黑文时报》,一份抹黑,一份洗白。
他先拿起《纽黑文日报》,想要看看,今天自己又是怎么被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