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塞德三岁时,父亲就弃家而去,撇下他和母亲。于是德塞德从小就没有享受过父爱,母亲也没有给予他足够的关怀,而是整天和一些不三不四的男人混在一起,热衷于绘制稀奇古怪的抽象画。
失去家庭温暖的德塞德从小就时常受人欺负,遭人冷落,备受凌辱,饱尝艰辛。由于无法享受必要的温暖和关怀,德塞德小小年纪就形成了孤僻的性格。
而正是由于这种环境缺乏关爱,他十一岁就十分的渴望自己的朋友。他差一点就信封了教派,但是他同时又觉得教派距离他有些远,所以他就更加的渴望得到别人的友谊!一开始并非出于对友谊的热爱和虔诚,而是试图从中获得温暖、慰藉和精神支柱,同时希望从中找到自己父亲的影子。说白点他就是一个渴望得到父爱的小可怜。
从此,信仰友谊第一的他,原本枯燥无味、终日浑浑噩噩的生活变得有趣了起来,自己的人生坐标和生活意义也渐渐明朗了。德塞德生活态度严谨,现在周围青年的情爱态度十分反感,尤其讨厌女孩子轻浮、缺乏自重的品德。
然而,另一方面他又克制不住异性的诱惑,十分喜欢那些身穿紧身低腰裤的姑娘们,尤其是那些裤腰低得不能再低了———他估计还不到一指宽———连私密处上面的毛发都隐现了出来”的性感十足的姑娘们。
这些女人常常令他遐想不已,不能自制。那时他的一个同班同学,—位同样是印度来的黑人姑娘梅克林常常在他面前搔首弄姿,挑逗他。他强忍着自己的**不为所动,可内心却摆脱不了梅克林那逼人的性感的诱惑,常常情不自禁地窥探她身穿低胸衣时一对诱人的**呼之欲出的模样,那光洁柔滑的**令他魂不守舍,想入非非。
他发现自己无论多么虔诚于自己的信仰,也难以遏制自己对异性一阵一阵犹如波浪的冲动。
肉欲的诱惑令他羞愧,克制诱惑使他备受煎熬。德塞德在平淡无奇中度过了高中时代。对他来说,高中生活没有什么值得回味和留恋的,男同学的讥讽,女同学的不屑,令他痛苦不堪。
男女同学在校园里毫无顾忌地**,令他十分厌恶;门卫终日地守护着校门,令他深感不安。他巴不得早点毕业。可毕业后要进入“由富裕的家伙们控制的经济体系”,他又十分不悦。
对世事一向兴趣索然的他,意味深长地对自己的指导老师意大利来的马基雅维利说:“现代人行为举止是没有友谊存在的表现,他们只是信仰自身第一,这必将会导致可怕的后果。”
上了年纪的马基雅维利并没有把这句话放在心上,更不知道他话中有话;为了自己内心的理想,德塞德在日本留学生冈田的影响下,放弃读大学的念头,决定学开卡车。获得卡车驾驶证后,冈田帮助他找到了一份工作,为一家家具店运送家具。
家具店老板的儿子常和德赛德一起玩,两人有着许多共同语言,都喜欢二战时的恢弘战争,认为那场战争实际上是一场圣战。他们痛恨电视广告,指责许多广告都充满了诱惑和罪恶。德塞德每次帮客人运货,老板的儿子田野浩二都会陪着他去。田野浩二是个话匣子,总有说不完的话,一时说想当电视商业广告的导演,一时又说自己迷上了哪个女人,一直说到自己气喘吁吁为止,才会停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