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人这么一对一答,立时围上来三、四个买粮食的人。其中一个中年男子说:“别看这么个小人儿,打听的还挺细,什么粮食什么价钱都知道。”
另一个人说:“口齿还很伶俐,像这样聪明的孩子,胡弄不了。”
先时说话的那个中年男子对中年妇女说:“你一斤粮票买一斤面粉,够幸运的了。知足吧,小孩子也不容易。”虽然没有直接让她给钱,但话里已经点明了。
那中年妇女脸红红地说:“她的面粉是抖面袋抖来的,还不知道能不能吃?我一斤粮票换她一斤,已经是豁出去了。再给她钱,我何必不买好面去?!”
田青青一看她说出这话来,也不想与她纠缠,便说:“阿姨,我一开始就给你说面粉是抖面袋抖来的。我愿卖,你愿买,买了卖了才是买卖。既然你对这面粉不放心,你的粮票你拿着,我的面粉你给我,咱两拉倒。不要因为这点儿事,把人们都吸引过来看热闹好不好?!”
一个上了点儿岁数的老太太见田青青如此通情达理,便对那中年妇女说:“你用粮票买什么不都得拿钱?既然愿意多买点儿面粉,别的也就甭说了。”又对田青青说:“十斤面粉一块四毛七,让她给你一块四,怎么样?”
田青青点点头说:“只要把话说在明处,我不在乎那一星半点儿。”
人群中立时发出一片赞叹声:
“嘿,这小姑娘,话茬子真赶劲儿。”
“一点儿也不像这么个小孩子说的……”
“也就是七、八岁吧,别的孩子还充奶孩儿哩!”
“谁家的孩子,这么敢说话?”
“…………”
在人们的议论声中,那妇女撂下一块四毛钱,拎着面袋急冲冲走了。
田青青望着那妇女远去的背影,不知道是喜还是忧。但从那以后,她再也没有用面粉换过粮票。
后来这十斤粮票用完了,她曾想用原粮去换粮票。一打听,还得到大队部去开证明信。并且只有出远门才开给。这不是她小小年纪可以办得到的,让父亲去开,又没有正当的理由,也只好作罢。
田青青现在手里一点儿粮票也没有,一听说明天管工作组饭,而且还是两个人。这将意味着要有两斤粮票到手,田青青高兴的不得了。
原来,生产队长见田达林搬进了宽敞明亮的大房子,再不派饭,社员们就到了咬扯的时候了。
通过温锅,队长也看出了这家的生活水平,又赶上田卢氏刚刚管过(派饭是按居住位置,一户一户往下传,不能跳跃。否则,跳过去的高兴,下一户就会有意见。),下一户自然而然该着田达林了。
“妈妈,工作组来了咱吃什么饭呀?”田青青高兴地问道。
平常的饭食都是她安排,变换着花样做给家里人吃。如今有外人,工作组又是吃百家饭,她想征求一下母亲的意见,也好把派饭管的更圆满一些。
郝兰欣:“咱的上家是你奶奶。我问过她了,她家早晨吃的是玉米面红薯粥,佐着老咸菜;中午热面条;晚上小米稀饭,素炒了一盘儿白菜。干粮是净玉米面窝头。”
田青青:“一天三顿都是窝头呀?”
郝兰欣:“家家都是这样。再穷的人家,也得蒸锅净玉米面干粮。要么蒸窝头,要么贴饼子。有的人家光给工作组吃净面的,自己一家子在一边儿吃掺了野菜的。都吃吃不起。就连稀饭白粥也是这样,给工作组盛出几碗来,再倒上箅子菜,烧一开儿,一家子吃。”
田青青:“家家都是这样?”
郝兰欣:“可不。说起来工作组也怪可怜的。虽然吃的是百家饭,却是一样的饭食。因为人们都是互相问着做的饭。上家做什么,下家也做什么,饭菜做的一模一样。有时候,十天半月不带变样儿的。”
田青青:“这还不得吃腻歪了呀?”
郝兰欣:“有什么法子?人们做什么,他们吃什么,又不能挑饭食。再说了,家家都是队里分的粮食,一个样,又都不富裕,也做不出别的花样儿来。”
田青青:“妈妈,咱家就吃馒头呗。咱一天三顿吃馒头,总不能单另给人家蒸锅窝头吧?!”
郝兰欣:“说的也是。不过,下一家就得挑咱的理儿了。到了这时,家家麦子就不多了,不可能有人舍得蒸馒头。”
田青青:“这怎么办呀?我还打算中午包饺子呢!”
郝兰欣:“包饺子改动忒大了吧!一村里也不见得有人做这样的饭食。”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