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国使节团的正使竟然是曾经作为阴氏家臣的虞显?这个就非常有意思了。
虞氏在宋国并不是一个多么强的家族,看虞显不得不出国找出路,能够猜测虞氏在走下坡路,并且有点不努力就要失去未来的意思。
现在这么个年头,没有一点底蕴当不了使节团的正使,要么是诸侯国的大家族出身,不然就要在本国有很大的声望,否则根本不够资格担任正使。
虞显离开阴氏回到家族是几年前了来着?好像有十一二年的时间了。
他带来了郑国出动两个“军”入侵宋国的消息,请求晋国能够出兵援救宋国。
同时,关于楚国一起出兵,叫嚣要攻下“商丘”的信息一样被带过来。
楚君熊审并没有亲征,主将是楚国的令尹子囊,号称出兵三十万。
请注意“号称”这个词,也就是实际兵力并没有那么多。
“北上楚军之数多寡?”吕武认为这个很关键。
不是楚君熊审亲征,怎么可能会有三十万楚军北上。
诸夏的“号称”很离谱,数千人就敢号称数万,数万就敢号称数十万,有个一二十万兵力都敢号称百万。
“回禀阴子,楚军未亮旗号,未从得知兵力多寡。”虞显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没有张嘴乱说。
吕武沉默了一下下,说道:“你且先行安歇。若有消息我会唤你。”
虞显能咋地?求人要有个求人的样子,再则出兵是国家兴亡大事,不是靠逼就能成的。
某些人就很没有逼数,以为张张嘴就能成事,殊不知别人没有为他们拼命的义务。
“令尹出征?兵力必不低于十万。”士匄还是比较了解楚国各种级别官僚待遇的。
提到楚国的兵力,没有以“军”来作为单位,主要原因是楚国的文明体系跟周王室阵营这边不一样。
楚国其实并没有“军团”这种军事单位,他们是每一名封君各自成为一个军事单位,再根据官职的挂钩来看待级别方面的兵力差距。
所以了,提起楚国一般不会说多少个“军”,一般是直接讲拢共出动了多少人。
而楚国有军事行动很喜欢召唤附庸国和附庸种族参战,尤其是每战必定征召南蛮人。
他们这样做的原因非常直接,不好亲自动手削弱各种蛮族,带上蛮人到北方消耗就挺不错,算是一种先进的“减丁”政策了。
吕武说道:“楚使郑攻宋?郑攻卫为己?”
情势看上去有点复杂。
看楚国和郑国的联动,郑国攻打宋国一定是来自楚国的指使,偏偏郑国又出动一个“军”去攻打卫国。
郑国什么时候这么牛逼,玩起了两线作战?
吕武等人暂时不知道的是,郑国真的是牛逼大了,不止要玩两线作战,截止宋国派遣使节团到晋国求援时,郑国又出动两个“师”由子耳统率去攻打宋国的其它方向。
那么一搞,郑国就是在进行三线作战,出动的总兵力达到四万两千五百。
郑国那些兵力跟晋国动辄出动数万十数万,根本是没得比的。
问题是,以目前为止一次性能出动四万多兵力的国家真没几个,有些诸侯国的总人口有没有四万都是个未知数。
魏琦问道:“郑攻卫,以何人‘将’军?”
这一下,几个人开始面面相觑,他们还真不知道攻打卫国的那一路郑军主将是谁。
然而,不能去怪他们。
卫国作为正使来到“新田”的蘧瑗讲了一大堆的道德,不光郑军的入侵路线,连带郑军主将是谁也没说。
鉴于蘧瑗着实太能讲道理,讲的还是不符合当下大争之世实际需要的道理,除了吕武乐意跟蘧瑗聊一聊“无为而治”之外,晋国这边压根就没人愿意搭理蘧瑗。
这……,着实是一件悲伤的事情。
蘧瑗有记录出行诸事的习惯,他的很多记录中重复出现晋国贵族冷漠的段子,认为晋国是一个没有道德土壤的国家。
吕武知道蘧瑗的遭遇以后会是孔圣人的常态,走哪都能被表面客气,暗地里谁谁谁都嫌弃那一套道德学说。
毕竟是大争之世,追求道德层面太奢侈,同时是嫌弃自己死得不够快,国家亡得不够迅速。也就大一统的格局经得起折腾,再玩一玩两三百年换人坐皇帝宝座玩的更替游戏。
对了,大一统是谁提出来着?
明明是秦国几代明君的功劳,怎么被移花接木到是儒教的功劳了呢???
事实上,晋国是一个军果主义国家,什么都会讲一点,独独缺乏对世人友爱这一点。
正因为晋国讲求实际的风格,才会从一个小破国家成长为中原霸主。这里是不是就证明了一点,比如一个国家追求利益才是正确?
现在,吕武需要思考晋国应该做什么,什么又不应该去做。
楚国的内乱已经平息,又或者有平息的迹象了吗?要不然楚国怎么突然活跃了起来。
他们之前的商议只限在郑国,没有关乎到楚国有动静的议题,肯定是要重新商议才能做出决定。
“以时间来看,虞显没抵达‘新田’之前,楚军就已经进入宋国疆域了。”吕武脑子里想着,很笃定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