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祭奠会上,叶离并没有见到约翰。
而甚至那些天空乐队的人都赶来了,而通过和他们的交谈,叶离知道了约翰在得知那一刻消息的时候,直接吐出了血来。
然后他就一个人狂奔而去,谁也找不到他的下落。
全世界的网络都在搜索,可是却无法知道约翰此刻的位置。
想到这里,叶离的身体变得冰冷。
而几乎在这样的时候,意国音乐理事会、安国音乐理事会在网络上开始了对约翰疯狂的批判!
“逃避,不是一个音乐家所为!”
“原本约翰以为他身后有他老师支持着,所以才能肆无忌惮,而现在证明他不过只是一个小孩子!他太不成熟了!”
“或者可以说,身为约翰的老师,安德列斯不堪其扰,约翰害死了他的老师!”
“而这样的一个约翰,却在老师最后的仪式前,根本没有出现!”
“这样的逆徒,怎么配当音乐家!”
无数的声音开始批评着约翰,甚至以前支持约翰的人都转了风向,而那些约翰的歌迷从一开始的不信任,到最后的摇头,都足以说明了这一切。
整个世界似乎因此,而大部分的地方都下起了大雨来,连续数日都没有停。
回到华夏京都的叶离,此刻在房间里,浏览着网络上的消息,忽然觉得身上有许多的凉意。
外面雨更大了。
此刻的约翰,一个人孤寂着的,会在哪里?
叶离虽然和约翰相识不多久,可是却隐约感觉到,此刻约翰或许在与他老师最初相遇的地方,在一个人静静地祈祷着,祈祷着老师会在天堂幸福。
只是,此刻的约翰,面临着的是前所未有的困境。
叶离深深知道此刻约翰内心的悲痛与压力。只可惜他一点分担的办法都没有。
如果他设身处地在这样的环境下,也是一样的。
叶离轻轻地闭上眼睛。
“不,我必须要帮助他!”
“如果我处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也一定可以理解我。想为我做些什么!”
“这是一种音乐之心的共鸣!”
叶离想起了约翰那爽朗的笑声,想起了无论什么样的情况下,约翰都不会放弃,所以他相信约翰现在也不会放弃的,而现在只是一个关头,需要别人拉他一把。
“那么……”
叶离的目光变得炙热,然后他提笔起来,用力地在纸上写出了一行字来:“约翰.克里斯多夫!”
这篇作品是叶离喜欢的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写的,罗曼罗兰是一位音乐评论家、社会活动家,更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这篇作品是罗曼罗兰在1904年开始连载。一直到1912年才连载完毕,这本书通过一个音乐家的一生,反映了个人和社会、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这部作品同时也被称为“音乐小说”,全书有着交响乐般的结构色彩和宏伟歧视。一卷卷如同一个个乐章,环环紧扣,把人物的情感推向高潮,在1913年获得了法兰西学院大学大奖。
而在1914年大战爆发的时候,因为罗曼罗兰发表了反战文章,结果在全世界引道了一场规模居大的论战,而当时多数人都受大战毒害。开始抨击他。
在这样的情况下,1915年,瑞典学院则不顾法国政府的阻挠,授予他诺贝尔文学奖!
叶离认真地写了下去。
“江声浩荡,从屋后升起。雨水不停落在窗子上……”
叶离按照约翰和他说起过的记忆,开始把约翰自幼时的环境慢慢勾勒了出来。
然后顿了顿。叶离马上停下了笔,陷入了思考中。
叶离大学时,曾一度沉迷于这篇作品,而且对其中的一些心理描写感觉到叹为惊人,甚至进行厚厚的笔记。上面注明了哪一页哪一段的经典句子,然后会背诵着,而几次搬家,他都会把这些文档影印一遍,以免丢失,哪怕大学毕业后数十年都不曾变,足可见这本书对叶离的影响。
不只是叶离,这本书对许多人的影响都是至关重要的,甚至可以颠覆许多人的一生,有些人认为,年轻的克里斯多夫是贝多芬,年老的时候,则是托尔斯泰。他20岁喜欢上一个年轻漂亮的寡妇,她却死了,他过着流亡的生活,背负着对一个国家的爱……
想到这里,叶离感觉到内心炙热着,开始继续写着。
想到他正是进行如此地创作,正在进行史诗级作品的二次写作,他感觉到自己的内心都炸开一般。
如果他能完成它,他绝对会成为新时代作家开启的第一人!